来源:雪球App,作者: 第四次产业革命,(https://xueqiu.com/2234819592/225234763)
依《史记·五帝本纪》载: “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司马迁所指古代涿鹿何处也?我们调阅了明、清两代《涿州志》全书,其中正卷22册,续卷18册,共40卷。 《大清一统志》云: “《涿州志》体例精严,考证详确,在清史中引用颇多”。 《涿州志》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将《涿州志》精研细读后,更显现出今之涿州乃古之涿鹿的真面目。在《涿州志》中,在地理位置的标名、人物事迹的记述、庙宇碑刻的铭文和墓志祭文的褒扬以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详实记录黄帝、炎帝、蚩尤、颛顼时代的活动情况多达96处。今摘记于后,不以卷序为前后,而以事态早晚为顺序。
一、从《涿州志》诸卷中查阅,今之涿州乃古时涿鹿之地
《涿州志》凡例述:“独鹿山也叫涿鹿山,在郡西。境内有范水、涿水、桃河,汇合后称拒马河”。拒马河恰是涿州城北的大河。
《涿州志》卷1讲述: “古,轩辕氏宅都于幽,涿为古幽州之地,境内有涿水,水出西涿鹿山,故曰涿鹿”。又云: “北魏郦道元,涿鹿人,其《水经注》讲,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涿郡乃西汉高帝置,辖范围极广,北至房山、良乡、琉璃河,东达霸州、鄚州、固安,南至新城、定兴、静戎至清苑北界,西至易县、涞水等地。郡辖二十有九。唐时将涿郡划为涿州,涿之肇名以受涿水称也。涿郡近在畿辅,为京师西南孔道,当天下之冲我。” “《括地志》云,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涿水所出,涿州西北三百里有涿州记涿鹿八景,今名胜之地也,境内有上、中、下三坡”。因当时涞水县辖在郡内,所指三坡险景皆今之野三坡。又记: “河流:涿水出州西北,郦氏水经注云,涿水出涿鹿山,世人曰张公泉,东北流经涿州,今拒马河是也。黄帝战蚩尤于此”。
《涿州志》卷1续述: “沿革。涿为轩辕氏所都,虞十二州为幽州,战国时为燕国,汉置涿郡。领县二十有九,置涿县属之。三国魏改范阳郡,迄北齐因之。隋改涿郡。唐大历置涿州,领范阳县。宋宣和年间曾改涿郡为涿水郡,后改涿州。辽、金、元因之,明省范阳县入州,国朝(清)因之。雍正七年改房山县入顺天府,而涿无属县”。
《涿州志》卷三述:“明成祖发兵,命张玉为先锋而攻取涿州,因古时涿州曰涿鹿,永乐七年在此建涿鹿卫,八年又建涿鹿左卫,十一年又建涿鹿中卫,军事设置机构。明设职官,曰涿鹿驿承,为守卫明都北京的重要军事机构。清初,将涿鹿三卫、良乡兴州卫和香河营州卫合而为一卫,名曰涿鹿卫。设守备官一名。康熙二十八年奉旨而裁,编为涿州大营,成为京畿重要屯兵之所。雍正继帝位,初国朝不稳,涿州大营起了护卫京师安定的砥柱”。
《涿州志》卷五述:“涿控幽燕,古今形胜之地也,列各史所载。以次时代汇为一篇。上稽轩辕,下逮辽金,大抵战争之事为多”。在人物介绍中记述: “轩辕氏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为黄帝。都于涿鹿”。
《涿州志》卷六,事迹述:“炎帝者,黄帝同父异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事迹又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之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作华盖也”。接着述: “涿州古涿郡,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其地也。近城有涿河,州因涿水而得名,水中常出豕”。事迹又述:“隋法师知苑,在大业中发心造一切经刻石,以备法灭时存。炀帝幸涿州,萧后随,后信佛,赠绢五百匹,知苑徒静琬,选名胜地涿鹿山白带山造石经。自隋大业至唐贞观五年,经成”。
清冯源济作《涿州志》序中述:“涿州乃轩辕旧都,汉昭烈帝故里,今山川人物焕然一新”。
清乾隆三十年知州吴山凤重修《涿州志》作序言述:“涿州距京师百里,而近为门户,考之本涿鹿之地也,黄帝都所,昭烈帝故里。汉为涿郡,领县二十有九,唐拆郡为州,其涿河亦称涿水,以境内涿水而得名”。
清同治十二年,进士周绍达任涿州职,在《涿州志》卷续卷述:“溯拒马,跨独鹿,访轩辕遗迹,昭烈故里,暨郦(道元)张(翼德)卢窦诸名阀,其流风余韵今存焉”。
《涿州志》卷二“风俗篇“言: “古之言燕地,黄帝之所都也。帝之治天下,国多游侠,多文雅之士,与北京《岁华记》无甚差别也”。
《涿州志》卷十二述:“舆地述,涿州古轩辕宅都,州郡随改,山川不移”。
明修《涿州志》中人物介绍言:“涿州,初轩辕都,蜀汉昭烈帝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也。”又述: “三义庙,在涿鹿驿后,乃刘、关、张三人结义兄弟处,三人寝则同床”。再述: “三皇阁(伏羲、神农、黄帝)在北门月城内,明前仍按元制祭祀。三月三、九月九通祭三皇,到明洪武元年,命以黄帝时大监、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塑殿之左右同祭。”
《涿州志》卷三述:“涿鹿驿,在涿州西南馆驿街,明嘉靖年间设。涿鹿名区坊,在南门外”。又述: “涿鹿城,即黄帝禽蚩尤处,因涿鹿山在涿州西境内,故设涿鹿驿。古者城西南隅有阜,为凹字城,传为颛顼时所筑,城南凹处曰蚩尤冢”。
二、从《涿州志》诸卷中查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涿州吟咏的诗词中,亦言今之涿州乃古时涿鹿之地
晚唐诗人胡曾《游涿州》诗云:“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被元朝所俘,在解往大都(今北京)《过涿州》吟五言律诗云:“我瞻涿鹿野,古来战蚩尤。轩辕此立极,玉帛朝诸侯。历代迁关河,雁风吹寒秋。迩来三百年,王气行幽州”。
明黄仲昭在涿州吟《晚次涿州》诗云:“青山冉冉夕阳浮,绿树微茫见涿州。黄帝蚩尤征战地,眼前赢得水东流”。
明何景明作《涿鹿道中》诗云:“访古思轩辕,树木何萧萧,狐狸鸣其侧,嵚崟何由陡,伊昔奋龙战”。
明朝诗人陈璋作《过张桓侯故里》诗云:“汉鼎三分日,桓侯战绩高。心犹轻马赵,气已夺孙曹。卤莽生何惜,精灵死亦豪。英风留涿鹿,不剪旧蓬蒿”。
清诗人魏允中《陪王郡判登涿州智度寺塔》诗云:“悲风涿鹿散吹笳,宝刹凌空贮法华。杖屐天人穿石磴,楼台畿甸俯千家。登高兴好难逢菊,怀士愁深已及瓜,最是大夫能作赋,山川摇落不须嗟”。
清诗人屠隆作《楼桑村》诗云句中有:“先主(刘备)龙兴地,轩辕旧帝乡,皇图收匕箸,天意失荆襄。”。
清徐乾学作《涿州咏》诗句中有:“轩辕苦战处,白日生黄埃,千里桑乾水,滔滔不复回”。
清张纲孙作《涿州城》颂歌句中有:“晚霜不在地,微白生牛背,遥望涿鹿城,巍然沙碛内”。
清李澄中作《涿州》诗中有:“闻说蚩尤雾轩辕,此地过德衰开战,伐功宝地山河锁,孤城壮及河有山”。
清田雯作《楼桑村郦道元故里》诗云:“螺髻烟垂独鹿青,郦生宅畔月冷冷,灯红一寸楼桑夜,还注桑钦旧水经”。
清沈德潜作《御制涿州行宫》诗句中有:“轩辕于此擒蚩尤,诸侯会合(合符)风云稠”。
清朱钧作《颂凹字城》诗:“十丈飚掀黄土坡,一椽驿馆晷腾梭,会颂颛顼城凹字,漫话轩辕战涿阿。平世驼罗早罢戎,细流挟活动成河,日寒柳脱驰官道,祗觉洪荒古意多”。
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巡游,每次都过京南第一州,每年东西陵祭祖,也以涿州为行宫。涿州乃古之涿鹿、黄帝旧都,昭列帝刘备故里,赵太祖匡胤祖籍,郦道元、贾岛的家乡,乾隆在涿州留下了数十首诗文,言今之涿州乃古之涿鹿。《涿州览古》为乾隆戊辰年作:“燕云易水带晴川,涿鹿城南弹客鞭。村指楼桑闻胜碣,河流挟活始通船。道元故宅询遗老,子干荒墟蔼暮烟,省识同然公道在,千秋名胜以人传”。
《涿鹿城南》诗为乾隆庚午年作:“涿州城南柳色新,光风摇飏青韶春,亸鞭拟挽长条问,阅尽征途几许人。长烟初畔晓风清,画意诗情面面迎。万古江山黄帝野,谁教此处独传名”。 《涿鹿行》短歌为乾隆乙亥年作: “经临涿鹿城,为歌涿鹿行。太行湿水互表里,杏村柳陌过清明……惕哉饰或出宦巧。轩辕熊罴靖蚩尤”。 [3]
。。。。。
“涿鹿”的来历及其方位
“战于涿鹿之野”、“邑于涿鹿之阿”其地望到底在哪里?这也是一个从汉代就挣扯不清的历史悬案。郭氏《中国史稿地图集》、谭氏《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辽宁大学《中国古代史地图》均标明,远在战国时期燕境今涿州一带就有涿邑。《秦集史》也载明今涿州“春秋战国为燕之涿邑”。
为什么称涿邑呢?
因境内有涿水而得名。清顾氏《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涿州》云:“涿水,在州北三十里,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流至州北,又南合于挟河。”《唐土名胜图会·顺天府涿州》云:“涿水:源出涿鹿山,流涿州入挟河。原涿州之名就是因水而命名的,又称桃水,又称圣水,向东南流,绕大房岭之东”。涿水之称涿,因其流域多野猪,甲骨文“涿”字从水从豕,《说文》云“从水豕声”。这一说法是成立的,距涿邑不远的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猪骨较多,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了许多猪头傩面,说明涿州周边古代驯化野猪较早。
。。。。
涿邑和古庆都邑、古阳(唐)邑、古逆畤一样,是远古先民经过漫长的生息繁衍逐步在太行山、燕山和古黄河之间,由聚落形成古国、方国的基础上在五帝时期设置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燕国的一个重要城邑,管辖着北与蓟(今北京),西北与造阳(今张家口附近),南与武阳(燕下都)、桑丘(今徐水漕河),东与方城(今固安)相连的广大地区。秦统一后设郡县,于涿邑置涿县,由广阳郡管辖。而今涿鹿县当时尚未建县,属上谷郡。
到西汉时将广阳郡改为涿郡,辖涿县。在上谷郡沮阳县今矾山镇建县,欲因独鹿山拟建独鹿县,同时在今涿鹿县城关建下落县。方言“独鹿”“下落”音近,为有别于“下落”而改“独”为“涿”,称涿鹿县。
王莽时改为“抪鹿”实际上是取“不”义,否定涿鹿之名。涿鹿山俗名独鹿山,西汉设涿鹿县后才随县名改为涿鹿山。
“涿鹿之野”的“鹿”本义是“粗劣”,如“鹿车”、“鹿床”,在这儿即“涿邑原始榛莽(未经开发)之野”。所以许多人对“涿鹿之野”的理解都不认同在涿鹿县,而确定在涿郡一带。从东汉经学家服虔到北朝的历史学家魏收、唐代的历史学家李延寿、宋代的历史地理学家乐史、罗泌、清代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等等都认为涿鹿之野为涿州涿郡一带。明清时国家设置行政机构都认定涿鹿为涿州。甚至连日本公元1802年所作《唐土名胜图会·顺天府涿州》亦云:“独鹿山:在州西十五里,《名胜志》云‘黄帝蚩尤战于涿,即此地’”。周武王封黄帝之后裔于蓟,在今燕山南麓,其依据也在于此!毫无疑问,作为“涿鹿之野”内的“阿城”也必然在古涿郡区域之内,而不会在涿鹿县内,这是不言自明的。
《逸周书·尝麦解》云:“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顾颉刚注:一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说明:以上《逸周书·尝麦解》的引文,转引于顾颉刚《史林杂识·黄帝》,查《逸周书》,此引文出自《逸周书·明堂解》中,这里我们从顾先生之说)李学勤先生认为《逸周书·尝麦解》作于西周中期(《新探古史传说时代“前言”》)。
《庄子·盗跖》云:“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而《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这也是不存争议的。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云:“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孙膑约与商鞅、孟轲同时期,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这批竹简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
前面谈到,西汉时才在上谷郡沮阳县今矾山镇建涿鹿县。难道西周《逸周书·尝麦解》的作者和战国时期的庄周、孙膑就提前预料到几百年以后的西汉要在矾山镇设置涿鹿县?难道说他们提前就为几百年以后才出现的汉王朝设计好了涿鹿县的名字?
。。。。。。
水经注卷十三下
又东过涿鹿县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径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抪陆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
《水经注》㶟水(北京段)新考(修订稿) 网页链接
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侯仁之教授为组长的一行十名学者赴涿鹿考查,确认涿鹿县矾山镇一带正是司马迁、郦道元等人记载的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的所在地。
王北辰先生实地考证后确认“蚩尤泉在矾山镇南的龙王塘村内,一在生产队部院内,石砌泉口;一在生产队部前,石砌泉口直径约6—7米。泉水出村北流,至矾山镇外与阪泉水相合,泉流都如《水经注》所记。至于蚩尤城,当地传说在龙王塘村南一里多农田中,现在连城墙一段遗迹都难以辩认了[2]”。